石家庄 发表于 2016-4-2 00:38:34

张北老人义务为烈士守墓60余载 年近九旬盼人接力

李勇老人擦拭无名烈士纪念碑。李勇老人向来人介绍烈士生前的情况。张家口4月1日讯(张世豪 张树军)清明前夕,再次采访到为无名烈士义务守墓60多年的张家口市张北县战海乡鱼儿沟村李勇老人和村有关负责人支桂春。老人的父亲曾收殓烈士遗体、看护烈士墓,现已过世;支桂春今年88岁,年老体弱,很少上山,但已经为烈士义务守墓六十多年;老人的儿子在县城工作,每年上坟时会为烈士准备一份祭品;老人的孙辈或者在上学,或者嫁到外地,较少留在村中;村里年轻人对烈士了解不多,很多人也外出打工。谁来接力维护、管理这块无名烈士墓成了老人放不下的问题。感恩当年军民鱼水情深,李家三代义务为无名烈士守墓68年抗日战争时期,鱼儿湾村驻守八路军,李勇担任儿童团团长;日军和伪军扫荡时,李家曾经为八路军藏枪、藏粮。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部队驻扎本村,李家住着十几名战士。李勇老人说,1948年农历八月十四,解放军某部十三旅一大队骑兵一连驻扎在鱼儿湾村,接到上级命令要全歼逃窜到张北县双爱堂村的敌军。战斗空前惨烈,双方混战一夜,次日拂晓,双爱堂战斗结束,骑兵一连除少数战士幸存外,其余全部牺牲。经部队与驻地群众协商,将36名烈士遗体全部安葬在鱼儿湾村。“这些后生们太可怜了,年龄最大的二十二三岁,年龄最小的十六七岁。其中有几位烈士曾经在我家居住,我跟他们关系特别好。”李勇老人每当提起68年前牺牲的战士们都会感慨万分,“那时,父亲和其他五位老人清洗、收殓烈士遗体,我们跟解放军一起抬水,在一旁帮忙。烈士的遗骨埋葬在村西的山上。”烈士遗体抬回来后,部队的首长专门用木板制作了烈士的墓碑,上面有烈士的姓名、职务、籍贯等信息。这些烈士多来自崇礼、赤城、龙关等地,也有来自其他地方。“村里曾有一患精神疾病的妇女,跑到山上将烈士墓木碑拔倒,当村民发现后,将木碑寻回重立。但有部分木碑遗失,烈士们的信息就此失去。一些烈士成了无名烈士。”支桂春说。剩下12座无名烈士墓,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埋葬后,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李勇的父亲和几位老人都会到山上祭拜,平常也会看护烈士墓,防止牲口破坏。1950年代初,李父去世,其他老人也相继谢世。李父在临终前把为烈士守墓、寻亲的事情托付给李勇。问及为何连续六十多年为非亲非故的烈士义务守墓,李勇说:“这是父亲的遗愿,而且战士们在我家住了很长时间,我对他们有很深的感情。”为了防止烈士墓被破坏,李勇把坟墓范围内的杂草拔除,把牛羊赶走;烈士墓周边种植了树木,李勇也要看护。为了烈士墓,李勇同村里人红过脸、吵过架。六十多年来,李勇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到烈士墓前看看,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就到烈士墓前祭奠;近几年,老人身体大不如前,每次去烈士墓,老人和老伴李翠花相互搀扶一起去,在他们的心中,这些无名烈士俨然已经是家里的一员。“我们小时候组织祭扫,都要请李勇讲述双爱堂战斗的经过,讲述烈士们的故事。”支桂春说,“老人不仅以实际行动为烈士守墓,还传承烈士的精神。”六十多年来,李勇也一直为烈士寻找亲人。现在已经有24位烈士的遗骨被其家人迁走,墓区还剩12名无名烈士。2009年,战海乡筹资四万元为12名烈士树立了纪念碑,建了围墙;碑文由李勇口述,支桂春撰写。这座烈士陵园成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清明节,中心小学组织学生祭扫。年轻人在外求学、打工,老人希望有后来者继续为烈士守墓88岁的李勇腿脚不便,到无名烈士墓的次数少了;两三年前,李勇将守墓的任务交给在县城工作的儿子李忠成和嫁到当村的女儿李忠升。李忠成今年46岁,在县城开车,每年清明、中元节、寒衣节等日子,他会为这些烈士准备一份祭品;李忠升也经常到烈士墓前祭扫、清理杂草。“先不说爷爷、父亲义务扫烈士墓六十多年,单就烈士们抛家舍业,为了解放事业远离家乡、参加战斗、英勇牺牲的精神,我也要从父亲手中拿过接力棒,把这件事情做下去。”李忠成说。平日里,李忠成会在县城做自己的工作,李忠升也要忙自家地里的活,有时候会外出打工。李家的第四代人有的已经结婚,嫁到外地,有的在外读大学,有的在县城读书,回来较少,但是李勇老人仍然会将烈士故事讲给他们听。老人上了年纪,仍然希望有人能将继续义务为烈士守墓。现在,受李家三代人影响,每当在烈士墓举行活动时,村里很多人都会到碑前,鞠个躬,听听烈士的故事。不过,年轻人了解烈士事迹的人越来越少,他们或者常年在外读书、打工,烈士墓谁来守?这也是支桂春多次提及的问题,他和驻村工作组谋划着在清明节搞活动,设立烈士纪念堂。“这些烈士牺牲在了这块土地上,我们有义务让烈士精神传承下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北老人义务为烈士守墓60余载 年近九旬盼人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