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初开始,省会开展了大气PM2.5、PM10、TSP源解析的课题研究,就是为了摸清各类排放源类所排放的颗粒物对PM2.5、PM10、TSP的贡献值和分担率。这个问题有了答案,治理起来才更有针对性。目前,市环境监测中心已采集了年初冬季采暖季、春季、夏季三个样本,预计明年2月份出结果。昨天,记者就样品采集、分析工作进行了详细了解。
使用“采样仪”进行采样
对PM2.5、PM10、TSP进行源解析,“原料”来自两个方面:环境受体和污染源尘。
昨天,记者跟随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一室主任孙彦敏等人来到石家庄电视塔20米高平台上,这里安放着一台“大气颗粒物智能采样仪”。工作人员查看了仪器液晶屏显示的数值,并进行记录,“这是已经完成的上一周期的采气体积”。孙彦敏介绍,上一周期是指仪器刚刚工作完毕的20个小时。
随后,工作人员打开仪器的切割头,取出采样完毕的滤膜,放进去一个崭新的滤膜,并重新安装好切割头。孙彦敏告诉记者,采样仪里有采气泵,通过泵的运行,把空气抽到切割头里,经过过滤,最后把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收集到滤膜上。而要想采集空气中的PM10和TSP,就需要换切割头。
据了解,按照省会的环境空间位置,在全市12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中选取了6个分布均匀、具有代表性的站点作为环境空气受体监测点位。
称重天平可精确到0.01毫克
采样前,采样人员要领取一个新的滤膜,以备采样使用。而滤膜交到采样人员手上之前,必须先放到十万分之一的天平上称重。记者了解到,这种天平可以精确到0.01毫克。
采样结束后,采样人员还要把滤膜拿去称重。而且,这次负责称重的赵鑫并没有第一时间对这个滤膜进行称重,而是先从干燥器里拿出一个滤膜,放到天平上。“这是设定好重量的标准滤膜。”赵鑫说,有了这个标准滤膜,才能知道采样过后的滤膜重量是否准确。称好标准滤膜后,赵鑫把采样完毕的滤膜放了上去,记录重量。然后,把两个膜都放进干燥器里。大约一个小时后,赵鑫再次对两个滤膜进行称重。“如果两次的重量差在0.04毫克以内,就可以得出采样后滤膜的恒重。”赵鑫说,否则,将继续称重,直到符合标准才标志恒重结束。
完成一种分析至少需要一天
称重结束后,滤膜将被进行不同的分析。“要进行四种分析,分别是元素分析、碳分析、离子分析和多环芳烃分析。”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戴春岭说,除了碳分析外,其他三种均可以在市环境监测中心完成,“完成一种分析,至少需要一天。”
在市环境监测中心三楼一个房间里,记者在类似冰柜的器具里发现了许多滤膜。“这些都是采样完毕的。”戴春岭说,全市共6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要分别对PM2.5、PM10和TSP进行采样。由于四种分析需要不同材质的滤膜,所以,对PM2.5、PM10和TSP进行采样时要使用两种滤膜。这样的话,每个采样点就有6个滤膜,全市每天就有36个滤膜需要进行分析。
还要对“尘”进行采样分析
除了采集环境受体外,还要对污染源产生的尘进行分析。污染源尘的采集是按照行业排污特点分类,主要包括燃煤尘、钢铁尘、建筑尘、医化行业尾气尘、汽车尾气尘、油烟尘、土壤风沙尘、道路扬尘、建筑施工尘、城市扬尘等10个类别。目前已确立了128个采样点,分别进行采集。
尘的采集需要人工完成,他们或者拿笤帚把尘土扫进袋子里,或者到相对密闭的停车场采集汽车尾气,或者到企业采集燃煤尘、钢铁尘……无论哪种尘,采集结束后,需要进行再悬浮,让它们“飞”到切割头里面的滤膜上,然后再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结束后,就剩最后关键一步了,那就是利用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简称CMB模型)进行研究,这个只能到南开大学进行。根据研究结束后得出的数据,就可以弄清楚哪些源是污染省会的最主要来源。